第一百六十五章 卫青有多厉害?七战七捷-《视频剪辑:开局盘点十大帝王》


    第(1/3)页

    卫青是不是单纯依靠国力强大碾压匈奴人。

    问题是有些人依靠强大的国力,还整天被匈奴人碾压,而且还被传唱为千古名将。

    在这一点上,卫青可以被称为是华夏骑兵战的第一人。

    古代的华夏中原王朝,虽然非常重视骑兵的发展,但是大部分王朝军队作战,都脱离不了步兵作战的模式。

    比如强大的唐军,虽然骑兵已经是当时的顶尖水平了,但是军队作战的主力依然是步兵,而骑兵的作用更多是担任战场侧翼的掩护和追击人物。

    在华夏古代,真正能够掌握大规模骑兵作战技能的将领,是非常少的。

    华夏古代军队有一个名词叫“骑在马上的步兵”,很多时候所谓的骑兵战术,大部分都是如此的。

    无疑在古代的众多名将中,卫青相较于中原王朝的骑兵作战,是有开创作用的。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要质疑,说率领赵边骑的李牧,才是骑兵战最早的将领。

    这种认识就稍微有点偏颇了,李牧的善用骑兵,是相较于以步兵战为主的战国时期。

    而李牧真正在雁门边郡,与匈奴人作战是以防御为主,打破匈奴的战争也是以诱敌深入、步骑配合的战术为主,不能称之为真正的骑兵战。

    而卫青则不同,卫将军的成名之战,就是以一万骑兵,长途奔袭,奇袭匈奴人的龙城圣地,此后又数千里迂回,一举将河南地的匈奴楼烦王、白羊王包了饺子,夺回河套地区。

    卫青的这种不以防御为目的,主动寻找敌人的弱点进行突袭,充分发挥骑兵的远距离、灵活作战的特点,后发先至、击敌不备的作战风格,才是真正的骑兵战。

    在这方面,卫青的外甥霍去病,发挥的更加出色。

    卫青、霍去病是超越同时代,前后数百年的超级名将。

    卫青和霍去病对于汉王朝的作用,完全是战斗力的人为拔高。

    如果没有卫青、霍去病这舅甥两人的横空出世,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只有夭折的份。

    可以毫不客气地说,汉武帝时期,汉军的战斗力是无法出关与匈奴抗衡的,正是一位卫青和霍去病的存在,让汉军出塞从幻想成为了现实。

    汉武帝最早的针对匈奴的军事作战部署是“马邑之谋”,结果因为匈奴人提前知晓,掉头返回,汉军将领不敢追击,致使利用地形围歼匈奴的战略构想流产。

    元光五年,汉武帝的四路骑兵出塞,如果把卫青的战绩去掉,汉军可以说是惨败。

    三万骑兵出征,损失一万五千多人,李广部被全歼,李广自己也被俘虏,可说卫青出现之前,汉军是处处被匈奴压着打。

    卫青、霍去病凋零之后,李广利成为汉军的头牌人物,出征大宛损兵折将,还得把国库带着去,才能拿下这个偏远小国。

    此后李广利多次与匈奴作战,丧师达十余万人,而收获却寥寥无几,最终在燕然山使七万汉军全军覆没,被卫霍打的元气大伤的匈奴逐渐恢复过来了。

    卫霍之后,汉朝真的能拿得出手,进行长途奔袭作战的将领,也只有矫诏诛杀郅支单于的陈汤了。

    再往后能够率军出塞击溃匈奴的将领,也就只有东汉的窦固、窦宪了,所以说卫青、霍去病是整个汉朝四百多年都少有的千古名将。

    卫青在士大夫中的名声不显,非常影响他的历史地位。

    相比于司马迁赞扬李广的话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士大夫中把能赞美话语,都给了一生战绩寥寥的李广。

    而对于战功赫赫的卫青、霍去病,司马迁最后的评价就较为平淡。

    就本身来说,将一个人记载进史书中,作者的个人感情和评价,非常容易混淆大众对历史人物的认识。

    司马老先生的对卫霍的评价,称不上赞扬,甚至有不认同的意思,自然后世对卫青的认可度就有所折扣了。

    而且历史的舆论,自古就掌握在士大夫手中。

    汉朝当时卫青身为大将军,虽然战功赫赫,但士大夫对他认可度不高。

    苏武老爹苏建,作为卫青的老部下,曾对卫青说过,“大将军至尊重,而天下之贤大夫毋称焉”,建议卫青招揽门客,提升名望,被卫青拒绝了。

    所以说,历史上的名望,是需要付出代价来买的啊,卫青不愿意在这方面付出,把皇帝赏赐的财物都给了部下和士兵,自然是得不到士大夫的认可啦。

    有人说,卫青背靠大汉这一座大山,才能打败匈奴。

    汉朝的实力,真的足以碾压匈奴吗?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