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这样一来,凡是自己看不上、合不来的人就被打上不道德的烙印,极端的道德感会使人变得偏狭和冷酷,这种心态转化为行动,就会使人开始厌恶别人,离群索居,不愿与人交往。 另外,老实人比较脆弱。 老实人比较自尊,好面子,由于过分敏感,因此很容易受到伤害,老实人常常觉得别人是在故意与他作对,所有人都对他不友好。 老实人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往,在各种场合都受到冷落,不能够分享到团体的快乐;这时,他们就容易产生其他人有意在孤立自己的想法。 此外,老实人做事由于不讲究方式方法,原则性太强,往往是好心没有好报。 老实人不愿意从自己的方面寻找原因,而是把原因一股脑儿地归结为其他人的道德不好,这样,他们就更容易讨厌别人了。 此外,老实人往往属于弱势群体,而他们又总是希望人与人之间绝对的平等,一旦不能实现,就容易对别人产生失望、怨恨的情绪。 老实人所有的这些心理感受,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神经过敏、过于脆弱所致,如果他们的心胸能够再宽广一些,他们就会发现: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带着敌意,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让人讨厌,生活中还是到处充满阳光的。 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哭,它就会对你哭,你对它笑,它也会对你笑。 老实人容易讨厌别人,跟他的是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有很大关系。 老实人不了解人性 人类个体千差万别,而世界也正是因此而丰富多彩。 由于每个人的先天禀赋及后天经历的不同,使得我们每个人的个性都很不一样。 有的人急躁,有的人沉稳;有的人热情开朗爱热闹,有的人冷漠好静喜独处;有的人精明强干工于心计,有的人则质朴厚道大大咧咧;有的人率真明快,有的人则深藏不露,等等。 在这些个性当中,我们很难说清楚孰优孰劣,只能说是各有优缺点。 因此,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用一种个性标准来要求所有的人,尊重他人的性格特征是人际交往中最起码的准则之一。 固然,性格类似的人之间可能在情感上更接近、交往中更投机,但这并不能成为排斥性格不同者的一个理由。 如果从另一角度来考虑的话,性格不同的人之间如果能和平相处、精诚合作,往往会形成某种互补,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然而,只是尊重他人的个性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尝试着去了解他人的个性,并学会与不同个性的人进行交往。 每一种个性都有其独有的特征,有其喜好和厌恶的地方。 针对对方喜恶之不同,施以不同的交际手法乃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所在。 说得更明白、更极端一点,那就是:避其禁忌,投其所好。 老实人对以上道理往往不甚理解,在人际交往中,不愿意体谅对方的个性特征,只是从主观愿望出发,认为自己所喜爱的别人也喜爱,自己所厌恶的别人也厌恶,用一副药试图包治天下百病,因此总是与别人发生矛盾和冲突,致使感情不和。 例如,开玩笑是一种很轻松的联络情感的交际手段,但不分场合、不分对象地乱开玩笑就可能导致不好的后果。 对开朗活泼的人可以开玩笑,而对严肃呆板的人开玩笑则是自讨没趣并会产生误解。 对同事可以开玩笑,而对上级开一些不得体的玩笑则不亚于自取灭亡。 这都说明,面对多样性的个性,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也必须采用多样性的方法和手段。 老实人在这方面的不足,使得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和麻烦:作下属时,不能团结同事,与他人时常发生纠纷,让领导感到头痛;即使做了领导,也很难得到下属衷心的支持,更谈不上激发下属的工作热情了。 许多老实人把自己在事业上的一无所成归结为人际关系难处,这是很对的,但他们都没有意识到,事实上他们自己才是其事业上的最大障碍。 不善于从自己身上寻找人际不和、事业失败的原因,是老实人最常犯的错误之一。 尊重他人的性格持征是人际交注中最起码的准则之一。 针对对方喜恶之不同,施以不同的文际手法乃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所在。 老实人不会客套 老实人往往容易把应酬、客套、寒暄甚至是聊天这些基础的交往行为看作是虚伪、庸俗和毫无意义的东西,在思想上加以排斥,在行动上加以抵制。 老实人渴望和追求的,是一种真心对真心的交流,是一种不加掩饰的率真,他们总希望抛开利益的纠葛在尘世间找到一块心灵的净土。 这种理想是美好的,也是一种很值得追求的境界,但是在现实中却办不到。 因为这种想法并非植根于现实世界,在缺乏对人的本性、社会的本质以及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了解的基础上,再美好的理想也只能是幻想。 从美学上讲,距离会产生美感;从心理学上讲,距离是保证人格完善和心理安全的重要保证之一。 虽然说人类社会就是人们出于求得生存和逃避孤独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但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和自我防卫本能又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可能走得太近。 实现心灵之间的通体透彻的彻底交融固然是桩好事,但是却缺乏实现的可能性。 即使是偶尔有一定程度的实现,由于现实各种利害关系的影响,也很可能最终导致伤人又伤己的结局。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一旦过小,就会发生类似挤公共汽车的情形,碰撞与挤压就不可避免,矛盾和斗争也会接踵而来,人类的某些动物性本能和劣根性也会由此暴露无遗。 人与人之间这种必要的距离就决定了社会上大部分的交往都是一种表面性的接触,不加掩饰地对待别人或要求别人毫无保留地对待自己,都违背了人类的某些本性,这就使得老实人交际屡屡受挫,连连吃亏。 俗话说“人心隔肚皮”,又说“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这些朴素的经验之谈事实上就是告诉我们了解一个人的本质的艰难。 正因为人心难测,所以才需要有一定的距离,需要某种自我保护。 否则就会上当受骗,悔之莫及。 古往今来,这方面的经验教训数不胜数。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深度上彼此之间存在着差别,这种差别就反映了人际交往所具有的多层属性。 通常,人们之间的交往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的交往就是表面化的交往,其表现为一般性的礼貌、客气等,它虽然具有很多可能为当事人明确知晓也可能没有被意识到的潜在含义,但在表面上并不涉及实质性的问题。 第二个层次的交往是利益交往,双方为了各自的利益或共同的利益在一起打交道,这期间既有斗争也有妥协,既有争夺也有合作,这种交往会对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它比较现实,直接涉及到了人际交往中的本质核心——利益问题。 第三个层次的交往则是精神交往,这种交往是关于道德、原则、信仰、感情方面的交往,是一种高层次的交往,一般人之间不会轻易进行,并且这种层次也很难达到。 根据一些阅历丰富的年长者的经验,一个人一生中能逢三两个知己已属幸事,实在是可遇而不可求。 人际交往的这三个层次的划分,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基本规律的,即从相识、了解到相熟、相知。 人们通过第一层次的表面化交往,认识了,彼此有了印象和初步的了解,就为以后的交往奠定了基础。 这种表面化的交往做得妥贴到位,就会大大促进后来的利益交往的顺利进行。 而正是在这种利益交往中,人们才可能真正交到精神上的知己,因为利益最能考验人,不经过各种风浪与诱惑考验的友谊是靠不住的。 老实人就不懂得这种层层递进的关系,抛开表面交往和利益交往,直接就要进入最高层次,结局可想而知。 这就像不要楼的第一层、第二层而要一下子就建成第三层一样,是不可能实现的。 老实人拒绝人与人之间的表面化交往,把它们看成是虚假的、白费的,结果大大削弱了自己的交际基础,也丧失了许多千载难逢的良机。 表面化的交往往往流于形式,也就是说,人们所表现出来的热情和友好与其内在的真实感受和追求目的之间没有必然的对应关系。 但是,这些表现形式却有其象征性的含义,即表达对对方的尊重和友好,并努力确立自己在他人眼中的良好形象。 比如,按照一般的社交习惯,与陌生客人第一次认识,要问候、握手,尽量做到礼貌周到。 但是事实上你根本不了解对方,也谈不上什么真正的尊敬,你之所以要做出这种姿态,就只是为了表示友好,同时也试图给对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如果你不这么做,态度冷淡,举止傲慢,即使你在内心上是真的尊敬对方,也会引起对方的不快,反过来也会损害自己的社交形象和活动能力。 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有大量这样象征性的表面化行为,并形成了许多约定俗成的惯例,在诸如婚丧嫁娶、开会剪彩等领域广泛地存在着。 这些形式并不一定都招人喜欢,也确实给人们带来过不少的麻烦,但是却很少有人能突破它,因为说到底,谁也不想让别人认为自己不尊重人、不尊重传统习俗、不尊重公认的社会准则和道德规范。 人们也许并不需要你有尊重的内容,但你却必须有尊重的形式,否则就会被人孤立和冷落起来,引出许多毫无必要的麻烦。 老实人把表面化交往统统斥为虚伪,这的确指出了问题的一部分本质,但却忽略了其积极的意义。 无数事实证明,时时注意表达对他人的尊重,是广受欢迎的秘诀之一。 基础交往是一种最初级的,也是基础性的交往形式,它是更深层次交往的一种铺垫和准备,只有具备了成熟的、健康的表面交往,双方才可能进一步谈利益、讲感情。 而如果深层交往的意图没有实现,大家仍可以退一步,运用基础的交往来维系一种一般水平的人际关系。 这正是所谓的“买卖不成仁义在”,我们还有机会使彼此的交往维持下去甚至更进一步。 一个人如果连基础的交往也不能得体地维持,那就等于落在了正常的人际交往标准线以下,这时,即使没有搞成公开的对立,起码关系也比较僵硬,那么这个人在人际交往上就肯定存在障碍了。 老实人多数都存在着这种问题,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不能达标的状况使他们的人生充满了缺憾和痛苦。 在缺忠对人的本性、社会的本质以及社会发展客观规津的了解的基础上,再美好的理想也只能是幻想。 市场化生存 上面的论断,基于一个最现实的原因:市场经济将把一切推向市场。 把传统意义上的产品推向市场,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但还有些东西,比如人的智慧、人的精神、人的品格、人的情感以及知识,甚至包括人本身等等,也应该全面推向市场。 对于这一点,中国人还有个接受的过程——不过,在这里不必多谈,因为这是现实,接受不接受,我们都得面对,而时间会帮助我们适应一切。 而更为急切的问题是,面对市场经济,每个人都必须建立自己的生存网络。 因为市场就是交换,离开社会关系,我们与谁交换,并获取自己的生存所需? 网络有很多含义,过去有人用来指代关系网,而从现代的意义上,它指的是信息网络和计算机网络。 而本书所说的网络,我们称之为生存网络。 这样既简洁明了,又便于我们理解网络的含义:生存。 我们应该勇敢地承认这样一种现实:我们工作的目的,其实都是为了生存,只不过每个人对生存的理解都有些不同罢了。 那么,把生存问题作为我们研究的主题,这应该是进步,而不是把社会世俗化。 人对生存物质条件的追求,主要是通过劳动来交换。 而在现实社会中,在劳动基础上如果辅之以生存网络,劳动就将获得倍加或者更多的成果,生存质量也将随之而大幅度提高。 想要实现这个目标,“能合作的人和能办事的人”、“有关事业的消沙留”、“计算机秘书”,就成了现代人创业的三个要素。 所以,这三个网络缺一不可,我们把它们统称为生存网络。 但是,几千年来自给自足的农民意识和新中国曾经实行的“包办生存”的体制,使我们缺少建立生存网络的观念,同时也使我们缺少这样的能力。 这就使“建立生存网络”成了商品社会向我们提出的第一个挑战,也是第一个考验。 怎么办? 学做新人,更新自己的生存观念,抓紧时间,认真细致、勇敢勤奋地去建立自己的生存网络。 除此之外,我们还能有什么办法? 我坚信,一旦我们把生存网络建立起来,我们就会感到它的必要,获得它优厚的馈赠,并体会到其中的快乐。 我们因此再也不会对建立生存网络而心存狐疑,同时会认识到,从事这项工作,原来是我们从来没有体验过的一种非常积极的生存态度。 我们工作的目的,其实都是为了生存,只不过每个人对生存的理解都有些不同罢了。 老实人唉声叹气 哀叹是社交上可以接受的抱怨形式。 人人都做这件事,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老实人则是唉声叹气的专家。 老实人哀叹的原因有两个。 第一,这是习惯,人人都如此。 第二,老实人觉得“不吐不快”,他们有太多的怨气积郁在心中。 他们把哀叹的熟悉感跟松一口气联想在一起。 不幸的是,哀叹是个坏的习惯,它让老实人偏离他想要的成功。 我们的行动追随着我们的思想,这也包括我们的想法和我们的对话。 负面谈话、抱怨和哀叹都是负面的表达。 下次你参加社交聚会时,请仔细聆听屋内此起彼落的哀叹声。 看看人们是如何分享他们的苦脑,如何沉迷于他们的问题当中。 回家以后,再静静坐几分钟,思考一下刚才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试着在心中总结一下所有的哀叹与一切的抱怨。 前后问问自己:这一切究竟有什么好处? 这能够解决多少问题、创造多少机会、表达多少喜悦、带来多少创意? 答案是零,一点也没用。 它一点好处也没有。 事实上它还会更糟。 一般人花在哀叹上的精力多得惊人!听听周围的谈话——工作上的、午餐上的、家里的。 到处都是,选择不同流合污的人少之又少。 不过,下定决心这么做的人却比其他人多了莫大的好处。 考虑一下浪费在哀叹上的心力和情绪有多少。 很多。 这份精力可以用在创造点子或沉思上。 这份精力可以用来解决一个问题,实行一个点子,行销一项产品。 这份精力是你致富的来源。 它是你的,而且不费一分一毫。 当你下定决心,停止哀叹,你就释放了这份精力。 转瞬间新的意念开始浮现,刺激的新点子浮到表面上来。 不要搞错,打破这项陋习十分困难。 它需要时间,但是绝对值得。 打破的唯一办法就是留意你是否又陷入哀叹之中,或者又要开始怨天尤人了。 温柔地提醒自己,同流合污虽然十分诱人,你还有更多的事要做,有更远大的梦想要追求。 当你避免了怨天尤人的倾向以后,你会立刻得到确定的报偿。 哀叹是个坏的习惯,它让老实人偏离他想要的成功。 老实人被表象迷惑 一般说来,人们所做的几乎每一件事都有着比较明确的动机。 但是,人的动机往往是深藏于内心的,我们只能通过其外在表现来进行分析和判断。 而现实的复杂性又告诉我们,人的外在表现与其动机之间并不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也并不能直接反映一个人的真实目的。 事实上,许多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有意通过制造各种似是而非、欲取还与的假象来迷惑对方,以求在众人不备的情况下最彻底、最迅速地获得胜利。 贯穿于中国古代计谋中的一条无一例外的原则就是掩盖自己的真实目的,用假象来迷惑和欺骗敌人。 表象与动机之间经常性的不一致性,为我们处理各种人际问题带来了很多的麻烦,也为我们运用智慧在竞争中获胜提供了用武之地,它提示我们:要努力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掌握对方的真实动机和活动规律,以便适时调整自己的状态,作出正确的对策反应。 而老实人由于对于人的了解较少,或者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对于现实法则的存在及其必要性认识不足,往往看不到其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差别,被别人表面上的行为所迷惑,不能洞察其真实意图,因而往往出现策略性的失误。 对待同一件事,随着形势的不同,根据对方心态的微妙变化和行动的真实用意,采取正好相反的应对策略,这是具有高超智慧的人才能付诸行动的。 老实人应该多观察生活,多进行一些社会实践,不断提高自我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不断增强自我在处世方面的灵活性。 如果你能把这种实践坚持下去,久而久之,必然会使自己的处世能力和生存状态有一个巨大的改进。 表象与动机之间经常性的不一致性,为我们处理各种人际问题带来了很多的麻烦。 也为我们运用智慧在竞争中获胜提供了用武之地。 老实人不懂技巧 老实人以一种教条化的方式坚持和贯彻道德标准,对人生的技巧和手段持激烈的否定态度。 他们往往不能认识到这样的事实:适当的方法和手段是人生成功必不可少的因素。 老实人坚持原则,认为道德是至高无上、不可违背的,这在一般意义上是正确的。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道德的目标和长远的利益并不会自动实现,它需要我们付出代价、经历曲折才能够企及。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学会保存自己、学会融入现实,学会以一种策略的方式来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换句话说,我们必须要运用一系列的手段和技巧才有可能达到我们的目的。 而这些手段和技巧,往往要不可避免地与道德标准相背离,老实人也正是因此而对技巧和手段持一种激烈的否定态度。 我们认为,这是老实人的一个认识误区。 他们其实是在以一种机械的、教条的方式来坚持道德标准,他们不懂得以一种辩证的历史的眼光来对待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 进一步讲,他们对下列这两个问题没有很清楚、很明确的认识。 如果能比较好地理解了这两个问题,势必会使老实人在心理上产生某种质的更新。 在老实人看来,世界非黑即白,是截然对立的,他们往往不能看到黑中有白、白中有黑,两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的。 手段和技巧,虽然从一定时间和一定角度来看有悖于道德准则,但却是实现道德目标所不可少的条件。 这个道理听起来有些怪,不道德的手段怎么可能产生道德的结果呢? 我们不妨分析一下“战争”这个人类现象:大家都知道,战争残害生命、毁灭家园,给社会的生产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损害,避免战争,维护和平是所有善良的人们的共同要求。 但是,当邪恶势力肆虐,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和平的手段又无法取得成效时,我们只能采取战争这一恶的手段来维护和实现大多数人的利益,你能否认战争有时具有合理的价值吗? 道德标准是一种抽象的东西,要想实现它,必须首先要将之落实为一系列具体的目标。 而要达到这些具体的目标,又必须扎根于客观的现实当中。 而现实是不完美的,我们要做成某些事情,就必须要学会容忍这种不完美;而且还要学会适应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运作法则,因为如果我们不能融入现实,那么也就无从谈起改造现实,这正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道理。 下面这个例子很好的说明了随机应变的技巧对我们是多么地有用。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粟裕带领的一支小分队遭遇敌人的大部队,粟裕看实力相差悬殊,便带着小分队迅速转移。 敌人拼命朝粟裕转移的方向追去,由于南方山区的地形所限,粟裕及其小分队被敌人追到一条山沟里,两面是大山阻隔,前面是敌人一个据点挡住了去路。 可以说,粟裕已经处于无可奈何的绝境。 怎么办? 战士们看着粟裕。 粟裕看着战士们穿的灰色军装,他顿时计上心头。 原来那个时候,粟裕的士兵同敌人穿的都是一样的灰军装,不同的只是红军帽子上有个“红五星”。 粟裕急中生智,他命令大家:将袖管、裤管卷起,把帽子攥在手里(把“红五星”隐藏住),当扇子扇风,哼着不三不四的小调,往前面敌人的据点走去。 这支队伍来到了敌人据点前,敌哨兵咋咋呼呼地问:“哪一部分的?” “永嘉保安司令部三营八连。” 粟裕示意士兵停住脚步,自己上前流利地回答。 “你们的司令叫什么名字?” 哨兵还是有点不放心。 “许蟠六,许司令。 你是不是要打电话问一问?” 粟裕显得有点不耐烦地回答道。 敌哨兵没有发现什么破绽,又看到这位“小长官”开始“发火”,怕吃眼前亏,便放他们过去了。 粟裕命令大家以最快的速度通过据点,赶快从后门出去。 当敌人发现有诈从后面追来时,粟裕带领小分队已经通过了敌人据点,脱离了危险区。 粟裕巧妙地改变了部队的装束,迷惑了敌人,终于虎口脱险。 如果他不能随机应变,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所以适时地使用技巧是保存实力,维护更高利益的必需。 理想是美好的,但要把这种“美好”转化为现实,在现实中生根、开花、结果,就必须要首先遵守社会的运作法则,理解并掌握其基本的生存手段和处世技巧。 老实人往往从道德上的合理性而不是实际中的有效性出发来评判这些手段和技巧,采取一棒子打死的态度,自然不会在事业上有什么成就。 结果,他们所经常谈论的群体规范,不过成了“空中楼阁”,“水中明月”。 一分实干抵得上十万句的清谈,一个有用的技巧要比十个无用的原则更有价值,老实人用道德捆住了自己的手脚,使自己变成了对现实无能为力的人。 他们往往是最想对社会作出贡献,而事实上又常常是贡献甚微的一群人,这是很可悲的。 奉劝老实人一句,社会最需要的是“实干家”而不是“清谈家”或“道德家”。 道德的目标和长远的利益并不会自动实现,它需要我们付出代价、经历曲折才能够企及。 老实人孤注一掷 成功一定要冒险,但冒险不一定成功。 冒险一定要冒对的风险。 何谓对的风险,就是长期平均而言,具有高报酬的风险。 老实人的问题不是缺乏冒险精神,他们在必要时候也会鼓起勇气来。 关键是老实人容易冒不该冒的险。 他们不知道冒什么样的险才能投资致富。 长期平均而言,股票、房地产是具有高期望报酬的投资标的,因此要冒正确的风险,便是将资金投资在高报酬的投资标的上,并勇于承担其所伴随的高风险。 有一种游戏,参加者必须出100元,游戏的结果是:有99.9%的机率你会损失100元,有0.1%的机率你可以获得95000元。 那么,你会不会参加这种游戏呢? 经过调查,65%以上的人会选择玩这种高风险的游戏。 理由很简单,因为这个游戏风险固然很高,但就算输了,顶多损失100元;若赢了,就可得到95000元的高报酬。 这项游戏,其期望报酬率为负值,就算你赢一次,但是长期玩下来,你必输无疑,这是典型的不值得冒的风险。 你若有机会造访美国的大西洋城等地的赌城,或者是著名的澳门赌城,你将会发现装潢豪华的赌厅竟然看不见窗户,也没有时针。 为什么呢? 这就是赌场要利用大数法则赢你的钱。 没有钟也没有窗户的目的,是想让你分不清昼夜,玩到忘记了时间。 因为你玩得愈久,玩得愈多次,输钱的慨率就愈大。 玩的次数增多,会使期望值逐渐现身,赌之所以必输,原因就是赌博的期望值为负值。 少数几次看不出来,但经过愈长的时间后,期望值逐渐呈现出来,因此赌久了,必输无疑。 这就是为什么“十赌九输”、“久赌必输”,这与大数法则的原理不谋而合。 所谓的大数法则,是指游戏的次数愈多,报酬率愈接近该游戏的期望值。 赌博也许可以成为一种娱乐方式,但绝对赢不了钱,因为它平均期望报酬率比银行存款还低。 的确,赌博的最高可能报酬非常惊人,但是它的平均期望报酬都是负值,冒这种风险,不但无法致富,反而有害。 没有高报酬的风险千万不要冒,例如彩票、赌博等,这都是高风险、低报酬的活动。 你可以抱着娱乐的心态去从事以上的游戏,但千万不要妄想这些游戏能够为你带来财富。 这些投机活动并非真正高报酬的投资工具,但绝对是高风险的活动,这种风险不值得去冒。 成功一定要冒险,但冒险不一定成功。 冒险一定要冒对的风险。 做人的精彩来自做事的精彩 传统社会里主要讲做人,就是要看一个人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 因此,传统社会的人,很少有做事的愿望和激情,同时也就很少成功。 现代社会里主要讲做事,就是要看一个人为社会、为家庭做出了什么贡献。 所以,现代社会的人,总是忙忙碌碌,到处寻找机会,时刻梦想成功。 人生的重点从做人转变为做事,是一个了不起的转变。 它首先意味着纯道德时代的解体,同时意味着创造生活成了全社会最关心的命题。 人们关心什么,什么东西就会成长得更快。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将离我们梦想的幸福越来越近,并最终实现它。 但是,现代社会不是不讲做人,只是做人的标准与以往有所不同罢了。 现代社会评价一个人的标准,主要看这个人做事的能力。 比如,你创造了多少财富,获得了多少荣誉,拥有多少科技发明和市场开发成果,你给多少人创造了方便和幸福…… 也就是说,现代社会做人的精彩来源于做事的精彩,而不是仅仅囿于道德评价。 道德评价曾经发挥过很大的历史作用,但在其作为人生主题的时代里,也曾残酷地扼杀过许多创造者,并容易把庸人奉为社会楷模。 而今天做人的标准,会尽量避免这些失误。 一个搞垮单位的人能是一个优秀的人吗? 一个养活不了家庭的人能是一个优秀的人吗? 一个不能维持自身生存的人能是一个优秀的人吗? 道德评价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也无法用好或坏来评价这些人。 通过做事来评价人,似乎功利色彩太浓,但其内涵是一种负责任的精神。 做事的目的总是企望获得,而获得的目的又是为自己以及与自己有关的人创造生存条件,难道不是这样吗? 所以,追求功利的行为主要来自责任的驱使。 一个讲责任的社会有什么不好? 用责任心的大小来作为评价人的标准又有什么错误? 现代社会赋予所有的人一份责任:改善自身生存并为他人造福的责任。 也就是说,使所有的人在做事中体会做人的感觉,这就是时势造人。 遗憾的是很多人还未能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往往让陈旧的道德观影响自己做事的效果。 因此,让我们再次响亮地呐喊:现代社会做人的精彩主要来源于做事的精彩! 现代社会赋予所有的人一份责任:改善自身生存并为他人造福的责任。 第(3/3)页